学习内容 >> 第二章 >> 第二节 宪法的演进
教师讲堂
五四宪法

1.共同纲领

背景:1949年秋,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建国条件日臻成熟;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普选、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新宪法的条件尚不具备。

时间: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与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爱国人士

性质及作用:《共同纲领》实际上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部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五四宪法”的产生和起草过程

(1)“五四宪法”产生的基本条件

军事上: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和平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而且为全国范围内进行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铺平了道路。

政治上:社会秩序和治安状况好转;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性提高,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增强;司法制度改革和政治民主化建设的经验。

经济上: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2)“五四宪法”产生的过程

第一步:1954年3月23日,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宪法起草初稿,,经过会议的充分讨论,决定采纳这个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随后,通过分组讨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900多条修改意见。

第二步:宪法起草委员会集中上述意见,经过修改后,形成新的宪法修改草案,交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讨论通过,然后交付全民讨论,征求全国人民意见。这次全民讨论历经两个多月,约1.5亿人参与了讨论,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第三步:根据全民讨论的意见,宪法起草宪法委员会再次修改草案后,交由中央政府委员会进行两次讨论,决定把草案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称“五四宪法”。

3.“五四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言论、集会、结社、出版、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和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

(3)经济政策: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合理性、国营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4)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宪法的体系结构: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四章106条。

(6)宪法的内容:取消了《共同纲领》中一些过时的规定,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7)指导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8)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和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七五宪法

1.“七五宪法”对民主与法制精神的放弃

1957年,五四宪法被逐渐虚置。标志是:在农村,由宪法规定的乡镇政权体制备人民公社所取代;在城市,国家把政权赋予单位和居委会;由宪法赋予人大的职权被削弱了。文革对政府体制造成巨大冲击:踢开党委闹革命,政府被革命委员会取代,人大停开,公检法被砸烂,最后革命委员会集人大、政府,检察院、法院的权力为一身的全权机关。后来革命委员会出了问题,便实行军事管制了。政府体制被破坏。

七五宪法是文革的产物,七五宪法把文革制度化、合法化,是一部荒唐可笑的宪法。它认为阶级斗争是党的基本路线,抛弃民主与法制,为人治留下空间,使用大量的政治口号和文学夸张词句,损害了宪法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不利于操作和执行。在其主要内容是:

1.肯定人大是权力机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革命委员会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和常设机关。

3.国家的检察权由公安机关行使。

4.法院是审判机关。

2.对“七五宪法”的评价

消极:从总体上看,“七五宪法”存在诸多缺陷,是一部不严谨的甚至指导思想错误的宪法。

积极:“七五宪法”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化。

七八宪法

1.“七八宪法”的内容

1976年,四人帮集团覆灭,形势的变化,要求对宪法进行修改。1978年3月第五次全国人大通过了七八宪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删除了七五宪法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限制性描述。

第二,取消了一些文革语录条文, 如备战,抓革命,促生产等。

第三,恢复了五四宪法中比较好的条款:如人民陪审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

第四,增加了新条款:如实现四个现代化,监督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等。

2.“七八宪法的评价”

七八年宪法是一部不完善,不严谨的宪法,主要表现在:

1.指导思想仍然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

2.内容上延续了七五宪法的文革用语,如大鸣、大放、大字报等。

八二宪法

1.“八二宪法” 的制定过程:

(1)“八二宪法”的制定背景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使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政治领域:国家政权民主化建设进程有了重大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经济领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去的重大进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理论领域: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科学的分析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八二宪法”的制定过程

草阶段。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成立后,广泛征求各方面的宪法修改意见,拟出了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初稿,经过多次修改补充之后,于1982年2月正式提出讨论稿。讨论稿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全体讨论通过,形成宪法修改草案。

全民讨论阶段。从1982年5月开始,全国各族人民就宪法草案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大讨论。1982年11月,宪法修改委员会正式批准了修改稿,并决定提交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代表会议审议通过。

审议和通过阶段。1982年11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即现行宪法,通称“八二宪法”。

2.“八二宪法”的内容

(1)取消了肯定文化大革命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增加了许多心内容:如设立经济特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等。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更为全面,平衡。

(4)修改和完善了全国人大的会议制度。

3.“八二宪法”的修改

“八二宪法”制定以后,中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由农村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等诸领域的改革,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人的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表明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些变化与“八二宪法”所规定的部分条款形成巨大的反差。1988年4月七届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对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改,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