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尽其才
(一)把“狂想大师”变成“创收火山”
在微软的发展历程中,“软什设计大师”、“微软创收火山”西蒙的卓越贡献是无法磨灭的。这位匈牙利电气工程教授的儿子从小就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10岁那年,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了一次国际贸易洽谈会。西蒙把他编写的一个示范程序送给了与会的丹麦代表团成员,并以此和国外软件公司取得联系,不久,在这些公司的帮助下,西蒙辗转到了美国。在美国,西蒙一边进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在施乐的计算机研究中心工作。此时的施乐公司正汇聚着一大批极具创造性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他们设计的Alto计算机,正是后来苹果的麦金托士,“微软”的视窗系列的先驱。就连现在被广泛使用的鼠标器,也是由这个中心的研究人员设计出来的。但是,由于缺乏专业市场营销人员,施乐在发明转向生产,并最终推向市场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大批优秀人才纷纷另谋高就。
这时,西蒙也打算离开施乐。在老朋友的推荐下,西蒙首先来到了微软公司。盖茨对西蒙的到来很感兴趣,破例穿上西装,坐在办公室里恭候西蒙来访,并陪同西蒙参观了整个微软公司,还作了毫无保留的介绍。盖茨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态度深深打动了西蒙。在走访了众多软件公司之后,西蒙最终选择了微软。
西蒙的到来,使盖茨欣喜若狂。但他深知,要想让西蒙这个“软件天才”充分施展才华,还必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搭建广阔的创造舞台。为此,盖茨当即花了10万美元,买来施乐的“星”牌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请西蒙作技术解剖。同时,成立“多元计划”研究小组,由西蒙主持这项工作。在微软公司,西蒙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想像力,并带领研究小组按期拿出了“多元计划”软件。随后,在西蒙的主持下,“超凡”、“视窗 1.0”、‘视窗3.0”、“视窗95”等一个个软件开发成功,自此,微软将莲花、可视、苹果、IBM等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后面,成为软件业无可争辩的霸主。西蒙为微软带来了滚滚财源。
西蒙这位软件天才,之所以能够如此大放光彩,这与盖茨的重视和提供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没有“微软”这个表演的舞台,西蒙的天资。才华不可能得到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而微软没有西蒙,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兴旺发达。从“狂想大师”到“创收火山”的转变,体现了盖茨高超的用人艺术。
(二)从“软件外行”到“样板程序”的设计者
1986年,微软公司计算机基础训练部来了一个叫巴利·林奈特的青年。在进人微软之前,林奈特从没接触过微型计算机,他在大学读的是生物学系,对计算机没有显示出特别的爱好。当时,基础训练部正为“微软词3.0”版开发教导程序。由于思路不清晰,这项工作进程缓慢。盖茨当即任命刚刚加盟微软的“软件外行”林奈特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编写计算机教导程序中最复杂的部分。除林奈特聪明、好学之外,这次盖茨看中的正是林奈特与多数软件使用者一样,都缺乏软件基础这一特点,而像这样一些人也正是公司所面对的最大用户群体。
林奈特果然不负厚望,一进人这一领域,就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天分。在上任不久,林奈特就制定了一个贯穿整个产品的教导程序的基本模式。①介绍某一项工作任务。例如,使用文字处理程序来删节和增添文件中的段落。文字等。②演示这组操作是如何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③允许使用者重复实践这项工作的全过程。林奈特认为,教导程序的核心内容,是向使用者介绍如何通过这套软件要得到输出的结果。使用者在使用这套软件时,应该像在观看电视一样,得到一种享受。软件使用者在学习时,会不由自主地被计算机荧屏上出现的鲜明图像和光亮色彩所吸引。林奈特要求编写人员在编写程序时,充分发挥想像力,编写出生动有趣,引人人胜的教导程序。在林奈特等人编制的教导程序中,使用者只需在计算机面前看屏幕上的演示就能了解软件的使用。就像老师站在身旁,当面教导似的。你只需根据提示移动鼠标,计算机就会一边示范,一边教你如何操作。每一教导程序结束时,还有一道练习题,供使用者把刚刚学到的内容练习一遍,与真的使用软件产品完全一样。此外,在教导软件编制过程中,他还特别注意每个教学画面能对使用者不同动作做出反应。例如,如果使用者动作正确,按对了键钮时,画面除了正确地完成工作任务外,还会打出一句鼓励的话;如果使用者动作有误,按错了键钮,除画面做出反应外,还会向使用者打出“错了”,“错在哪里”等指示信息。在短短几年中,林奈特领导的教导程序编写小组不但精心编制“微软词3.0”的教导程序,而且还为微软的其他产品编写了大量的教学画面,从赛艇教练到停车场管理人,方方面面,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