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 第七章>> 第二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和马克思货币必要量理论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1、公式

MV=PT
    M——货币数量
    V——货币的流通速度,即一段时间(一年)内单位货币流通的次数。由社会惯例、个人习惯、技术发展状况等决定,费雪将其视为不变的常数
    P——加权平均的一般物价水平
    T——交易总量。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商品、劳务的交易量变动很小,视为常数

2、结论
    1、货币数量M的变动将导致物价P同比例同方向的变动。
    2、公式变形为M=PT/V,当货币市场均衡时货币数量M就是人们的货币需求量Md,所以Md=PT/V,表明货币需求仅为名义收入PT的函数,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剑桥方程式

1、公式(庇古、马歇尔) 

M=KPY
    此公式从形式上与交易方程式没有什么区别。
    M——货币需求量
    K——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视为不变的常数
    P——一般物价水平
    Y——实际国民收入,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视为常数,PY为名义国民收入

2、结论

与费雪交易方程式的结论一致。

(三)现金交易数量说与现金余额数量说的不同

1、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而剑桥方程式更注重货币的储藏职能。
    2、交易方程式中的交易量T与剑桥方程式中的实际国民收入Y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
    3、交易方程式没有深入研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而剑桥方程式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
    4、现金余额论分析了人们货币需求的动机,是一个突破。

(四)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一)理论前提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2、马克思的研究是以黄金作为货币来进行的。
    3、马克思对于货币必要量的研究是基于简单商品流通这一前提。

(二)公式

可见,社会对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量由商品可供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周转速度三个因素决定。
当考虑了货币的支付职能之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则为:

(三)纸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了流通的金属货币量,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又决定了纸币的发行量和流通量,因此,纸币发行量Md=M=PQ/V。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需求的含义:指特定时期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人们偏好这种流动性。

2、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或交易性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减而增减。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基于预防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或预防性货币需求。凯恩斯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它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减而增减。因此凯恩斯将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合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记为L1。

L1=L1(Y),Y为实际收入。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动机。由于利率变化将引起证券价格的涨跌,使得人们有机会在货币与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由这一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记为L2。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它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减少。

L2=L2(i),i为利率。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是实际货币需求余额,i、Y同上

是利率的减函数,是实际收入的增函数(如图)。

4、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指出,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而改变利率的做法在产业周期的特殊阶段是无效的。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利率将下跌,投机性货币需求将增加。但当利率下跌到一定水平(如i0)时,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货币需求曲线几乎成为一条水平线(图中的AB段),这就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债券的价格处于很高水平,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降低,债券的价格不可能再高,人们持有债券将会因债券价格下降而蒙受损失。于是在利率为i0时,人们纷纷抛售债券,以货币形式持有全部财产。即使货币供给增加,也会被人们无限持有,人们的货币需求达到无限大。

(二)对流动性偏好论的评价

进步性:

1、流动性偏好论第一次提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问题,强调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这是对货币理论的贡献。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为其学派倡导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史局限:

1、流动性偏好理论从心理动机的角度分析货币需求,过于强调心理的作用,但以心理预期为基础的流动性偏好决策,很难成为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
    2、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仅指现金,忽视对其他货币的分析。
    3、流动性偏好理论中把财富划分为货币与债券也是不现实的。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平方根公式(点击了解“平方根公式”)

鲍莫尔和托宾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仅与收入有关,而且也与市场利率有关。交易性货币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增函数,是市场利率的减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b——每次买卖债券的交易成本(佣金费用)
    Y——消费者某一时期内的收入
    i——市场利率

结论:

1、佣金费用b是交易性货币需求存在的前提条件,佣金费用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也越大。
    2、交易性货币需求不与总收入同比例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0.5,即收入增加1%时,货币需求只增加0.5%。货币需求的增长幅度低于收入的增长幅度,即持有现金作为交易目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3、“平方根公式”第一次将利率分析引入货币的交易需求,丰富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0.5,即利率上升1%时,交易性货币需求下降0.5%。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惠伦等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也与利率反相关。决定人们预防性货币需求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非流动性成本(是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的现金需要而造成严重后果时的成本);二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为了持有货币而放弃掉的利息收入。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投机性货币需求的资产选择理论

托宾认为,资产的保存形式不外两种:货币——安全性资产,收益为0,风险为0
    证券——风险性资产,收益为正,风险为正
    托宾认为,凯恩斯关于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的假定是不切合实际的,资产是多元化的,每种资产都有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因此不能完全替代。托宾资产选择理论的研究主题是,在各种资产的收益率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究竟将其财富如何在安全性和风险性资产之间进行分配。

当某人的财富构成中只有货币而没有证券时,为了获得收益,他将用货币购买证券,从而增加了收益的正效用。但随着证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边际正效用递减而风险的边际负效用递增,当新增证券带来的收益正效用与风险的负效用之和等于0时,效用最大,这时他将停止用货币去兑换证券。当某人的财富构成中只有证券而没有货币时,为了安全,他将抛售证券,增加货币持有额。当抛出最后一份证券避免的风险的负效用与收益正效用之和等于0时,效用最大,这时他将停止用证券去兑换货币。

托宾用与凯恩斯不同的分析方法——资产选择法得出了与凯恩斯相同得结论,即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市场利率反相关。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四类:
    1、财富总额,用“恒久性收入”表示。恒久性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或理解为长期收入的平均数。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2、财富结构,即总财富中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货币、股票、债券、商品等)所占比重。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大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
    3、各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货币需求与货币的预期收益率正相关,而与股票、债券、商品的预期收益率负相关。
    4、财富持有者的偏好。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式中,Y为恒久性收入
          M为名义货币需求
          P为一般物价水平
          M/P为实际货币需求
          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
          rm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b为债券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re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为预期物价变动率,亦即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收益率
          u为持币者的主观偏好,即持币的效用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主要结论及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弗里德曼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极低,而收入弹性较大;货币流通速度是很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稳定的。由此弗里德曼在货币理论和政策上与凯恩斯有很大的不同。

(1)凯恩斯是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而弗里德曼撇开人们的持币动机不谈,认为影响其它资产需求的因素也必定影响货币需求。

(2)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且是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函数。

(3)弗里德曼打破了凯恩斯的金融市场惟有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可供选择的局限,认为金融市场有多种资产可供选择,把货币放在与其它资产(股票、债券、商品)相对立的中心地位,以持有其它资产的收益的多少来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弥补了凯恩斯学派把货币与其它资产置于同等地位的缺陷。

(4)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5)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长期内是稳定的,因为恒久性收入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都相对稳定。而凯恩斯相反,认为货币需求的随机波动很大,利率和收入发生变化,都明显地引起货币需求地变化。

(6)与凯恩斯的另一不同之处在于,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即货币需求受商品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确定了预期因素在货币需求中的地位,这一点恰恰被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所忽视。同时商品和货币互为替代品的假设表明,货币数量的变动可能对总支出从而对总产出产生直接的影响。

由此,弗里德曼得出了与凯恩斯截然不同的政策选择。即凯恩斯主张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弗里德曼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详见后文“货币政策”一章,这里稍作说明。

由于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随着收入和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因此政府就需要相机抉择(逆经济风向而行事),采取措施调节货币需求,进而调节总需求。因此凯恩斯主张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需求管理政策之一,即当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应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中买入有价证券等)以扩大货币供应量;当经济过于繁荣时,中央银行应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有价证券等)以收缩货币供应量。

而弗里德曼正相反,由于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因此弗里德曼研究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而非货币需求,政府关注的也应该是货币供给而非货币需求。认为货币政策不应该是多变的,应该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为中心,根据经济增长的需要,按一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即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地固定在同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这就是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