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 第四章 >> 第一节 存货概述 教师讲堂
 
学习要求:
1. 理解存货的定义
2. 了解存货的分类
3. 掌握存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1. 阅读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2. 阅读讲义
3.

听看PPT讲座

1. 阅读相关资料
2. 完成课后讨论
3. 完成自测题并进行检查
 
 
学习导航:

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和其它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不论是直接出售,还是经过进一步加工后出售。

不带息应收票据的核算

1.按存货的用途分

原材料: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商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燃料、包装材料等。

在产品:指正在制造过程之中尚未完工的生产物。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为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产成品: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

商品: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周转材料: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2.按存货的存放地点分

在库存货、在途存货、在制存货、委托代销存货

3.按存货的来源分

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委托加工存货、投资者投入存货、接受捐赠存货和盘盈存货等。

存货的初始计量

1.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实际成本

存货核算使用的计价方法:按实际成本计价、按计划成本计价、按售价计价、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但计价的基础是实际成本。

2.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

外购存货(原材料、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为存货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外购存货实际成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其中: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

3.加工取得的存货实际成本

企业通过加工取得到存货包括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自制)和委托加工物资(委托外部加工)。

加工取得的存货实际成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

其中:自制:完工产成品实际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

      委托加工:实际成本=原材料成本+加工费等+按规定计入成本的税金

4.其它方式取得的存货实际成本

投资者投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如果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时,按公允价值确定)

盘盈存货的成本=同类或类似存货的市场价格

存货的后续计量

1.存货发出的计量

存货计价的实质:将期初存货和本期增加存货的成本在本期耗用存货和期末存货之间进行分配。

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

(1)个别计价法

含义:是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存货的后续计量(续1)

1.存货发出的计量(续1)

【例1】某企业20×7年11月有关A材料的收发情况下所示。

日期

内容

购进

发出

结存(件)

数量(件)

金额(元/件)

11.1

期初存货

300

5

 

300

11.5

购入

400

6

 

700

11.15

发出

 

 

550

150

11.18

购入

500

6.5

 

650

11.20

发出

 

 

350

300

11.25

购入

100

7

 

400

假定经确认,该企业11月15日发出的550件A材料中,400件是11月5日购入的,150件是期初结存的;11月20日发出的350件是11月18日购入的。按个别计价法计算如下:

11月份发出A材料的总成本=150×5+400×6+350×6.5=5 425(元)

11月月末结存A材料的总成本=150×5+150×6.5+100×7=2 425(元)

优点:能准确地反映销货成本与期末存货成本。

缺点:日常核算的工作量大,手续烦琐。

适用范围: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

(2)先进先出法

含义: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存货的后续计量(续2)

1.存货发出的计量(续2)

【例2】以[例1]A材料为例,在材料明细账中进行先进先出法下的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计算。

A材料明细账(先进先出法)

20*7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1.1 期初存货             300 5 1500
11.5 购入 400 6 2400       300
400
5
6
1500
2400
11.15 发出       300
250
5
6
1500
1500
  150   6   900
11.18 购入 500 6.5 3250       150
500
6
6.5
900
3250
11.20 发出       150
200
6
6.5
900
1300
  300   6.5   1950
11.25 购入 100 7 700       300
100
6.5
7
1950
700
11.30 本月合计 1000   6350 900   5200 300
100
6.5
7
1950
700

优点:期末存货比较接近市价。

缺点:物价上涨时,会导致利润虚增,不符合谨慎性原则;核算手续比较烦琐。

适用范围:通货紧缩时。

存货的后续计量(续3)

1.存货发出的计量(续3)

(3)加权平均法

含义:又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当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月初存货实际成本+本月进货实际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成本

【例3】仍以[例1]A材料为例:

A存货平均单位成本=(1500+6350)/(300+1000)=6.04(元)

月末库存存货成本=400×6.04=2416(元)

本月发出A材料成本=1 500+6 350-2 416=5 434(元)

优点:简化发料计价工作量。

缺点:

①影响核算及时性,发料计价集中在月末进行;

②不利于掌握库存金额的动态,对资金的调度有一定影响。

适用范围:价格较平稳时。

(4)移动平均法

含义:以每次进货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

【例4】仍以[例1]A材料为例,在材料明细账中进行移动加权平均法下的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计算。

A材料明细账(先进先出法)

20*7年

摘要

收入

发出

结存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数量

单价

金额

11.1

期初存货

300

5

1500

11.5

购入

400

6

2400

700

5.57

3900

11.15

发出

550

5.57

3064.5

150

5.57

835.5

11.18

购入

500

6.5

3250

650

6.29

4085.5

11.2

发出

350

6.29

2198.50

300

6.29

1887

11.25

购入

100

7

700

400

6.47

2587

11.3

本月合计

1000

6350

900

5263.00

400

6.47

2587

优点:①管理当局能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

      ②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

缺点:计算工作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