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健康的理论模式 |
 |
健康是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有赖于人生存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有赖于人的自身状况,还与人作用于环境的方式及环境对人的反作用有关。要将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截然分开是困难的。
根据对健康概念的新认识,健康是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效地与其他个体、群体、社会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达到更高级的机能状态的方向。因而,除机体自身因素以外,人体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如果环境的改变超出了机体适应性的限度,就会导致机体与环境原有的平衡的破坏,从而危及健康。
(一)霍门的生态模型
霍门(Hoyman,H、S、)将理想的健康看成是遗传、环境、自身和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健康的生态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在影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种生态因子和条件,有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会促使个体向健康状态发展,不利的生态因子和条件则可导致个体向与健康相反的方向转化。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对健康的影响作用具有综合性,各种生态因子和条件的作用相互制约、相互消长。有时,某些生态因子和条件还可成为触发因子,触发健康状态发生急剧的变化。
(二)布鲁姆的健康公式
布鲁姆(H、L、Blum,1976)在考察了影响个体或群体健康的诸多因素以后,对这些因素作了归纳和概括,提出了一个决定个体或群体健康状态的公式:
HS=f(E+AcHs+B+LS)
公式中“HS”(Health Status)指的是“健康状态”,“f”是一个函数,“E”(Environment)表示“环境”,“B”(Biological Factors)表示“生物学因素”,“LS”(Life Style)表示“生活方式”,“AcHs”(Accessibility to Health Service)表示“保健设施的易获得性”。布鲁姆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以及保健设施的易获得程度等4类,健康是隶属于这4类因素的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和制约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生活在影响健康的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学前儿童同样受到各种因素对其健康的影响作用。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他们虽然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但是身心发展尚未完善,对内外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甚为敏感,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损害。在考察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并实施卫生保健时,既要考虑到他们与社会其他人群的共性,也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
二、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
 |
对健康概念认识的变化,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科学基础不能只停留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之上,只注意机体的形态、机能、生理、生化的变化,而必须在注意生物因素的同时去注意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健康应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健康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人们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中全面地考察健康问题,使心理健康的目标和方法更趋合理和完善,并取得整体的、综合的效益。
(一)多层次等级系统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从系统观点出发,将人看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这个系统既包括人体以下的各个层次,如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①、分子、原子等,也包括人体以上的各个层次,如人际关系、集体、文化、社会和国家、生态圈、宇宙等。每个层次的系统由低层次的一些系统构成,其本身又是更高层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层次系统中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上、下层次,同时,它的变化又受到比它更高或更低层次的系统的作用。正如美国医学家英格尔(G、L、Engel,)所指出的,“基于系统方法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摈弃科学上业已陈旧的二元论和还原
论原理,用互为因果的模式替代线性因果性的简单解释。因此,根据每个等级
层次上每个组成系统的相对完整性和功能活动来形成健康、疾病和功能丧失
等概念。总体的健康反映系统内和系统间高水平的协调,这种协调可以在任
何层次,如在细胞、器官系统、整体的人或社区层次遭到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