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第一章 >> 第一节 >> 知识点2 有理数 >> 知识讲解
知识讲解练一练   

有理数

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地有了土地测量、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生产活动,这些活动中都需要进行测量,最初用的测量工具往往是一件形状长长的实物,例如一根竹竿,把竹竿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用同一根竹竿测量不同实物的长度,例如量得这块地2竹竿长,那块地3竹竿长,也称这些地的长度值为2、3。在度量中,有时有测量不尽的情形,即产生自然数不够用的矛盾。为了更精确地度量下去,会想到把这根竹竿二等分、四等分或n等分,每等分作为更小的度量单位,用这个更小的度量单位测量余下部分。假如用n等分的竹竿测量余下部分有m个,那么余下部分长度值为m/n,于是正分数就诞生了。

据史书记载,三千多年前的埃及纸草书上就已经有了正分数的记载,其中包括正分数的符号和运算。在埃及纸草书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分数的记法是,在一个整数上面画一个椭圆或画一个点,表示以这个整数为分母的单位分数(分子为1的分数)。当时的埃及人非常重视单位分数的应用,在埃及纸草书上,记载着很多非单位分数转化为单位分数的等式,例如

,……,

我们推测,埃及人将分数转化为单位分数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分数换算的方便。

早在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李俚(公元前455-395年)著《法经》中有一笔帐:农户五口之家种田100亩,每年每亩收获小米一石半,共收一百五十石。除了十分之一缴税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每人每月吃粮一石半,十二个月五人共吃粮九十石,余粮四十五石。每石值三十钱,共值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祭神用三百钱,还余一千零五十钱。每人每年穿衣化三百钱,五人一年共用去一千五百钱,所以全年负债四百五十钱。

在这笔帐中多处出现分数及其运算: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颁布的顓頊(音专旭)历中有: 观察得一年有日,19年有7个闰月。于是推算得,19年有235个月,一年有个月,一月有日。

这里也用到分数的乘除运算:

在《九章算术》(公元50-100年)方田章中,有大量的通分、约分运算,说明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性质。在《九章算术》中还有小数的概念,被称作微数;在后来的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公元1247年)和朱士杰的《四元玉鉴》(公元1303年)中都有小数的记载和小数的运算。

九章算术数书九章四元玉鉴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