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讨论
当前位置:互动交流 >> 案例讨论
心理咨询师的困惑  
  
   

“我现在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职业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所以想找您帮我分析一下”。

“哦,你是做什么职业的?”

“和您一样,心理咨询,我们见面再谈吧。”

放下电话,一连串的问题开始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咨询师呢?在她的职业道路上遇到了什么问题?

她在约定的时间走进了我的工作室,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开始回顾自己的从业经历。

今年34岁的李薇(化名)毕业于某师范院校,家人为她在当地找了一份国企办公室的工作,虽然比较枯燥、单调,但是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她还算满意。这样一晃就是10年,李薇也结婚生子,丈夫是某科研单位的技术骨干,7岁的儿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带在身边,自己的日子过得还算平稳、舒适。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的效益越来越不好,周围的朋友下海的下海,深造的深造,李薇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下去,希望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人生也精彩一些。”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在市里工作的大学同学告诉她: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招考心理咨询师,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社会发展来看,心理咨询师都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职业。李薇一看报考资格,自己各方面都符合要求,所以马上作出决定,停薪留职,去市里参加培训和考试。3个月的培训很快结束,李薇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个个面带愁容、痛苦不堪的人走进心理咨询室,在自己的帮助下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变得快乐起来。当时,她是那么的踌躇满志、信心满怀,“就像大学毕业走出校门一样,整个人都觉得非常有力量,随时准备去拥抱崭新的生活!” 说到这里李薇的脸上洋溢着坚定和自信,但接下来的谈话,让她眉头紧锁。

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李薇,很快就在市里的一家咨询中心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她期待用自己的爱心和技术帮助他人摆脱内心的阴影。她认为自己不论在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同情心方面都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无论是当年上大学还是后来参加工作,身边的亲朋好友谁有什么烦心事都会找她倾诉和寻求帮助,所以她觉得自己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可是,现实却让李薇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和煎熬,她不知道自己的爱心、同情心为什么总是受到打击和否定,自己带着理解和包容接待的来访者为什么都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匆匆离她而去。短短2个月时间,她接待了20多位来访者,但是所有的来访都是“一次性的”,每次接到来访者取消预约的电话,她都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因为她觉得自己失去了帮助这个人的机会,自己准备好的安慰和指导又白费了。而让她对职业选择真正产生动摇的是,很多来访者面临的问题常常让她感觉“没有地方下手,在培训时候掌握的很多治疗技术,在具体的案例中好像根本没有机会采用,整个人被来访者的问题牵引着,有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咨询。”

李薇认为,作为咨询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她从小是个学习很好的孩子,当她的来访者是一个因为在学校表现不好而面临被开除的孩子时,她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去感受”;她出生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父母家教非常严格,当她面对的是一个有着婚外情的男人或者女人时,她“ 很难让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中立”; 每当面临一些和自己有类似创伤的人时,她都感觉“非常没有力量,甚至想尽快结束治疗”;还有给一些年纪比自己大,社会经历比自己丰富的人来做咨询的时候,那种压力和不自信始终困扰着她,尤其面对一些在某一领域比较成功的来访者时,常常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让李薇一次次感到“我是多么无知和渺小,我知道他已经开始怀疑我的能力了。”

就这样,3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当初美好的梦想被现实打破,李薇感觉自己离这个职业的要求太遥远了,但生性要强的她又觉得,就这样不清不楚地放弃自己很难接受,“即使我干不了这个,我也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哪里错了。”

摘自《生活与健康》

案例中李薇面对的职业困惑也许不少心理咨询师都会碰到,与来访者怎样接触,面谈的技巧如何把握,在咨询中保持怎样的心态……对于这些你有怎样的思考呢?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