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拓展资源
教师讲堂
直播回放
当前位置:特色资源 >> 经典案例

血管性痴呆  
  
   

周大爷63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半年前发生过一次脑中风,头颅CT检查发现有多发性脑梗死灶,经过住院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没有明显肢体瘫痪,生活能自理,家里人都很高兴。可是,家人发现周大爷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脾气变得很差,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大发脾气,而且记性变差,做事丢三落四,反应迟钝,忘记刚发生的事,比如上顿吃过什么,甚至忘记自己的年龄,出门几次迷路,被他人送回。子女将老人送至医院求治。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发现周大爷患了血管性痴呆。

 

分析

 

血管性痴呆是什么病?

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导致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

血管性痴呆一般在50~60岁发病,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在中风康复后,智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病情稳定。但是,再次“小中风”后,发作加重,最终出现痴呆。血管性痴呆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昏、失眠、耳鸣、易疲劳、易激动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明显的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忘性大;思维能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极不稳定,容易激动和伤感,往往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痛哭流涕、大发脾气或欣喜忘形等。到了晚期,病人连吃饭、大小便也不能自理,甚至连亲朋好友都不认识。医生对周大爷进行了智能测查,发现已经是中度的痴呆了。

如何正确应对及诊治

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目前惟一能够有效防治的痴呆。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复发,是预防的关键。

如果已确诊为血管性痴呆,要在医院进行正规治疗。主要采用改善脑血流,促进脑代谢的办法,同时可适当服用一些促进脑功能的药物,若伴有抑郁症状,服用抗抑郁剂有助于改善症状。此外,要适当加强锻炼,勤用脑,减轻智能的衰退。对于周大爷,其实在中风后就应该坚持针对性的治疗,特别是在有突然的情绪改变后一定要及时就诊,如果周大爷能早点就诊,痴呆的进展是不会这么快的。

治疗血管性痴呆需家人配合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是长期的,家属要做的就是坚持遵从医生的治疗,不能掉以轻心。血管性痴呆本身就是脑血管病所致,同时又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比如吸入性肺炎、骨折、褥疮等,而多数并发症又主要与家庭护理有关,因此患者家属们应该多加注意。对卧床不起的中风病人要帮助进行一定的肢体活动,预防褥疮。对行走不便的别人要预防摔跤跌倒,等等。同时,关注病人的情绪波动,多关爱多疏导,持之以恒,对病人的康复将很有帮助。

血管性痴呆预后如何

血管性痴呆一般起病比较快,发病后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引起家人的注意。另外。血管性痴呆病情波动大,多呈阶梯性进展,其预后取决于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是否反复发作及治疗情况等。脑血管病控制良好,即可延缓甚至部分逆转痴呆的进程,故其预后比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症)好。但如果脑血管病反复发作,将导致血管性痴呆进行性加重,最终出现痴呆的严重并发症。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