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拓展资源
教师讲堂
直播回放
当前位置:特色资源 >> 经典案例

舞蹈之神- 瓦斯拉夫 尼金斯基  
  
   

瓦斯拉夫·尼金斯基,一位游走在天才与疯子之间的艺术家~

19岁,他名动天下。

29岁,他彻底疯掉。

他是俄罗斯芭蕾舞演员、编舞家,被誉为20世纪芭蕾史上“最伟大的男演员”与“舞蹈之神”…… 但在生活上, 他是白痴! 在艺术上, 他是天才! 在感情上, 他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一片叶子…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在他60年的生命中, 前30年历经贫困与富有、辉煌与没落, 后30年因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精神病院度过。他短暂的舞台生涯所创造的奇迹和日后癫狂的结局都备受人们关注。

作家王浩威在《尼金斯基与‘牧神的午后’》说: 对七○年代、八○年代台湾的文艺青年来说,《尼金斯基日记》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本书。这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即将崩溃前的心灵告白,在清醒与疯狂间拉锯挣扎的情感和思绪,让人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而1995年法文版本的《尼金斯基笔记》,将当初被尼金斯基的太太删去的三分之一篇幅全部还原,赤裸裸呈现这位绝世天才在终生住进疗养院前夕的心灵原貌。

他以如孩童般简单而略带笨拙的语法,写出他童年跟母亲相依为命的回忆、他在情感上的创伤(他和经纪人狄亚基列夫之间的暧昧关係),以及他和妻子之间的矛盾情结等等,此外他也写出几场饶富诡异趣味的梦境(他在雪地里的散步),成为今日我们了解他精神世界的丰富素材。 谈到尼金斯基,世人想起的除了他那如飞翔般的神奇舞姿,还有就是他那充满曲折的悲剧人生。

尼金斯基1888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基辅,父母都是原籍波兰的舞蹈家,尼金斯基排行老二。当时芭蕾舞者的地位很低,薪资也很微薄,女性舞者一旦怀孕就会被舞团开除。尼金斯基的母亲就是因为怀孕而失去工作,父亲则继续待在舞团四处巡迴表演。后来,父亲跟另一位女舞者同居,偶尔才寄钱回家,因此他的童年生活非常拮据。或许因为营养不良,尼金斯基长得非常瘦小,即使长大后成为伟大的舞蹈家,身高也不超过五呎四吋(大约162.5公分)。他哥哥小时候从窗台跌下,伤到脑子,母亲便将所有期望放在他和妹妹身上,期许他们日后能成为杰出的舞者,他的童年几乎就在严格的舞蹈训练中度过。

尼金斯基从小读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好,又有多动的倾向,在学校常被同学欺负,有一次还头部受伤,休养半年才痊癒…。在妹妹尼金斯卡的回忆录里,对于童年辛苦的成长历史,以及母亲扶养他们的艰难过程,有深刻的描述。但尼金斯基在舞蹈上却具有非凡天赋。当他十岁申请进入彼得堡帝国芭蕾舞蹈学校,差点因为太瘦弱而无法过关,全靠母亲的关系才勉强通过。到了面试当天,他那爆发力十足的跳跃动作,让全体老师惊为天才儿童,不但录取还让他跳级学习,一路顺利进入皇家芭蕾舞团,十七岁就被舞团首席安娜帕洛瓦钦点,成为她的双人舞搭档,被公认是全俄最具天份的男舞者。

他拥有天赋的惊人弹跳力和空中暂留力﹐能像皮球般弹起﹐像雪花般飘降﹐甚至能在飞跃中转变方向。特别强健的腿部肌肉﹐令他只用一个大跳就能从台前飞越整个舞台到台的后方﹐这就是舞蹈《玫瑰精灵》临结束前的传奇一跳﹐空前绝后。他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条条框框﹐崇尚突出性格﹐反对纯粹追求美的形式﹐甚至扬弃古典技巧体系﹐创造全新的技巧。他认为任何动作(即使是非常狂烈和不和谐的姿态),只要符合作品内容所需就可以应用。但这位在舞台上飞跃自如的舞蹈精灵,碰到现实生活却非常无能:他在语言沟通上一直有很大障碍,要费很大的劲才能让别人了解他的意思。他没有社会规范的概念,常常擅自创作舞步,或更改服装(他不喜欢穿太多衣服跳舞),舞团负责人往往在演出前才发现他几乎裸露着身体就要上台。他这些举止经常触怒校方,因而得到许多警告和批评。

据一些回忆文章说,尼金斯基很早就有情绪上的严重问题。大约在1918至1919年的冬天,他听从医生的嘱咐举家到瑞士休养。期间,他写下秘不示人的四册笔记,并将它们分别定名为情感、生命、死亡和信件。也正是在此期间他的精神失常现象日趋严重,甚至使家人受到惊吓。但这并未阻碍他的创作,他不断构想出许多新的舞蹈,并画了大量素描作品。正如他的素描大多以圆为主题,对他有深入研究的精神病医生认为,这是尼金斯基“在面临威胁他存在的分裂力量时努力保持自我平衡的一种企图”。的确,《手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了与人群趋同所付出的努力。

很多心理医生期望从他的文字分析他的病情。因为这是他“将崩溃的灵魂在理性残存之际的呐喊”,是他在战争、艰难生活的不断侵扰下对艺术、情感和生命的思考。他的家人则担心将《手记》出版可能会影响到他在舞蹈史上的形象。他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的不被理解,比如他多次提到他最深爱的妻子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他想教给她舞蹈,让她也能领略他心中至高无上的舞蹈和美的真谛,但她感受不到。他身边的亲人朋友也“对舞蹈没有深刻的感受”。他想将艺术家们召集起来和他们说话,“如果他们能深深感受到我——我就得救了;如果不能,如果他们没有感觉到我和不了解我,我就是一个可怜和不幸福的人,我会感到很痛苦。”读到这样的文字不能不叫人动容。

在他十七岁成名之后,父亲有一次约他吃饭,却带着情妇同来,尼金斯基不愿背叛母亲,愤而离席。父亲一怒之下,从此不再寄钱回家,家里的经济重担全落到尼金斯基肩上。十七岁的尼金斯基“跳”上舞蹈生涯的颠峰﹐因为遇上了伯乐, 四十四岁的狄亚基列夫(Diaghilev) 出现了,不但赏识他的才华,还在生活上和经济上提供照顾,在情感上更将他当成小男友般呵护。在妹妹尼金斯卡的回忆录中曾提到,经常,狄亚基列夫会送来包装精美的巧克力,在当时巧克力可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他俩很快就一起同居。对于这样的关係,尼金斯基的母亲倒是很开通,她经常告诫儿子不要被舞团里的女生骗了,有狄亚基列夫的照顾,母亲似乎也乐见其成。对尼金斯基而言,狄亚基列夫所给予的不只是爱情,还填补了他一直缺乏的慈爱父兄的情感。狄亚基列夫同时也担任保护者的角色,提供并维护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创作环境。1909年,尼金斯基二十一岁,狄亚基列夫带着以尼金斯基为首的舞团,远征巴黎,并展开他们世界性的辉煌舞蹈生涯。

当时巴黎仍是西方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重镇,征服巴黎就等于征服了全世界。尼金斯基天才横溢的舞蹈,让全巴黎人为之痴狂。这次表演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轰动盛况,尼金斯基这个名字从此长留在世人心中。他浑身上下散发着勾魂慑魄的艺术气质,不论跳什麽角色,都可以赋予它独特的灵魂,譬如“天方夜谭”中的埃及奴隶,满身慾火,一双眼睛在黑色之中燃烧;“彼得鲁司卡”(Petrouchka)中那个受尽班主虐待,永远在冷漠中遭受歧视的傀儡木偶;以及“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中,在观众惊叹声中跃入夜空的花魂。 两年后,在狄亚基列夫的鼓励下,他开始创作编舞,陆续发表了〈牧神的午后〉、〈春之祭〉、〈游戏〉三部舞作。但他的舞作太过前卫,对性又太无禁忌,引起极大的争议,毁誉参半。

尼金斯基从小就非常孤立,在皇家芭蕾舞团和狄亚基列夫的舞团中也是如此,只有妹妹尼金斯卡是他最大的支柱。后来妹妹结婚,对他无疑是一大打击。在排练〈春之祭〉时,原本妹妹尼金斯卡要跳献祭的处女,没想到妹妹怀孕了,无法再跳。这使得尼金斯基的编舞工作遇到更多阻力。

狄亚基列夫虽然在创作上全力支持尼金斯基,但在情感上并非绝对忠诚。然而,真正促使尼金斯基和狄亚基列夫决裂的,却是尼金斯基鲁莽的结婚举动,以及他的太太罗茉拉。罗茉拉的母亲是匈牙利知名的女演员,所以罗茉拉经常随心所欲出入各个文艺沙 龙。她在布达佩斯看过尼金斯基的舞蹈后,就倾心追逐舞团的踪迹;后来,她更不惜贿赂进入舞团充当女舞者,但其实她对跳舞一窍不通。即使费尽心机,但在狄亚基列夫的严密隔离之下,她还是没有机会接近尼金斯基。直到有一次要赴南美公演,狄亚基列夫害怕坐船(前一年刚发生泰坦尼克号事件)不愿同行,罗茉拉终于有机会接近心上人。

尼金斯基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平时不是被母亲或狄亚基列夫保护着,就是有妹妹陪伴。但这趟南美之行,狄亚基列夫不在身边,妹妹又怀孕待产,空洞寂寞和惊慌的感觉啃噬着艺术家极度敏感的灵魂,没有多想,尼金斯基就和相识才一个多月的罗茉拉结婚了。由于尼金斯基不懂法文,罗茉拉又不会俄文,结婚当天两位新人还必须有人翻译才能彼此沟通呢!

尼金斯基一直以为罗茉拉是女舞者,两人有共通的领域和兴趣,没想到罗茉拉根本不懂跳舞,婚后不久两人关系就陷入冰点。尼金斯基开始陷入周期性的沮丧症状~ 我们可以推测,他已经出现轻微抑郁症的倾向。婚后的尼金斯基和狄亚基列夫关系破裂,他首度必须面对最不擅长的种种现实问题:他要成立自己的舞团,却连最基本的签约规则都不懂;常常演出后拿不到酬劳;找不到团员,除了靠妹妹和妹夫的亲情相挺,只好临时找一些年轻舞者来凑数,但这种组合当然通不过他那极端的完美主义要求……。结果,在英国公演到一半,尼金斯基就病倒了,病癒后,英国剧场方面却决定取消所有演出计画,陷入绝境的尼金斯基只好跟着妻子搬到匈牙利投靠岳家。

1915年前后,欧洲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艺术活动几乎停摆,尼金斯基只好赴美寻求演出机会,没想到又是另一次挫败的打击。当时美国仍是文化落后、思想保守的国家,尼金斯基的舞蹈过度前卫,服装又怪异,一路上嘘声不断,排定的五十五场演出,不是细节敲不定,就是宣传有问题,有时现场只有两三位观众。美国演出回来之后,尼金斯基又崩溃一次。每次崩溃,都将他推向更深的抑郁风暴。1917年,尼金斯基再度到南美洲公演,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舞台上。1918年他精神疾病发作,当时的精神医学将他诊断为“神经衰弱”,并认为起因于过度疲劳,将他送到瑞士的疗养院休养。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密集写下四册笔记,真实捕捉他当时内心的纷乱和痛楚。

此后三十年,他未曾离开过疗养院的世界,直到1950年在英国的疗养院过世为止,享年六十岁。一位绝世天才,在尘世间绽放短暂却耀眼的光芒,此后就隐身到精神疾病的寂静中,默默过完他的一生。但其实在疗养院的三十年间,他仍一直在创作,只是因为欠缺语言能力,所以他都用素描来纪录舞谱,但他的图像不符合人体解剖学,让后人很难想像那些动作要如何跳出来。目前这些宝贵的作品都有专人研究并试图加以重建。在尼金斯卡回忆录里,她提到每次去精神病院看哥哥时,唯有提到舞蹈,尼金斯基的眼神才是闪亮的。这其实才是尼金斯基的悲剧所在:他那绝世的舞蹈才华,是跟他的生命密不可分的;与狄亚基列夫的决裂,提早枯萎了他的芭蕾舞世界,也使他的生命枯萎了。

尼金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后》和《春之祭礼》。这两部舞剧如今被公推为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但在当时,由于一反当时的芭蕾语汇而引起评论界一片哗然,毁誉参半。尼金斯基作为舞蹈演员,身体条件并不理想。他为人又不善言辞,不跳舞的时候显得拘谨木讷。然而他练舞非常刻苦,用全身心投入他的角色,因此进步迅速,很快便崭露头角。《牧神的午后》表现一个半人半兽的年轻动物对性与爱的最初觉醒和反应﹐尼金斯基从希腊神殿上的浮雕得到灵感﹐把动作设计成平面的姿势﹐令舞者在台上主要以侧面示人。这作品确立了尼金斯基作为新一代重要编舞家﹑舞蹈新学派创立者的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