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拓展资源
教师讲堂
直播回放
当前位置:特色资源 >> 拓展资源

梦游时犯罪要负责吗?  
  
 

在睡眠中,一个男人梦到自己正在与一个入侵者搏斗,结果在睡梦中将自己的妻子杀害。该男子的这一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他是不是疯了,还是他心肠恶毒,抑或他其实是无辜的?近来已有研究正试图对这类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并旨在揭示出谁该为此类案件承担责任,如果确实有人需要对此负责的话。

前不久,英国人布里恩?托马斯被法庭控告犯有谋杀罪,原因是其在睡梦中,在野营车里将自己的妻子勒死。经过三位精神科医师对托马斯的精神状况鉴定后证实,把托马斯关起来对于分析此类问题产生的原因毫无益处,于是法庭很快撤回了对他的指控。法官最终宣布,托马斯无需对他的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这起案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一时之间,是否要为梦游症患者的过失犯罪行为作无罪辩护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明尼苏达州地方睡眠障碍中心(Minnesota Regional Sleep Disorders Center )的米歇尔·波纳曼告诉我们,“如果此前留意过媒体对这类问题的报道,那么就会发现,为梦游症患者进行辩护如今已是越来越普遍了。”

托马斯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睡眠障碍症(sleep disorder)患者,他获得的无罪判决尚可被世人所理解,而波纳曼却注意到,在其他许多案件中,梦游症以及其他与睡眠问题相关的疾患却常被滥用作无罪辩护的缘由。也许对于梦游症病因的研究,最终将有助于鉴别出谁才是真正的睡眠障碍症患者,谁又是伪装的病患,前者只在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而后者往往是精心策划的一场谋杀。

清醒的梦游人

德国波恩大学的乌苏拉?沃斯和他的同事通过研究已证实,即使是在清醒梦(lucid dreaming)状态[1]下——据一些人称,在此状态中,人们可以控制梦境中所发生的事——大脑中与意图相关联的区域是处于休眠状态中的,而与意识相关联的区域却仍处于活动状态。“只要你仍处于梦境中,行为和情感就无法完全受控于大脑,”沃斯如是说。

尽管沃斯开展的此项研究并非特地针对梦游症患者而进行,但该项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与此前由瑞士苏黎士大学克罗蒂奥·巴塞蒂从事的相关研究所得结论惊人地一致。巴塞蒂曾成功地诱导一名梦游症患者在梦游过程中接受脑部扫描。结果发现该梦游症患者大脑中与意识相关联的区域也显示为非活动状态,而与情感和行为相关联的区域却处于活动状态,这与沃斯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

 

“在梦境中,我们是没有正常意识状态下的判断力的,而我们的行为能力却可以尽情发挥,”芝加哥睡眠障碍服务与研究中心的罗萨琳?卡特怀特这样认为。她坚信,梦游症的确将成为法庭辩护中一大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但她同时也认为,还应当更好地完善梦游症的诊断测试系统,以便确认出谁才是真正的睡眠障碍症患者。

令人眩晕的梦游

近来又有研究表明,诸如狗叫这样的听觉刺激,对于睡眠时易受外来刺激影响的睡眠障碍患者而言,可以诱发梦游的发生——对于长期缺觉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加拿大魁北克地区蒙特利尔大学的安东尼?萨德以及他的同仁们分别监测了十位梦游症患者被试和十位控制组被试在睡眠中的脑部活动数据,以确定两组被试分别处于怎样的睡眠状态下。

经研究发现,在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SWS)[2]中听到蜂鸣声,在正常情况下,会诱发30%的梦游症患者被试出现梦游行为。在此之前,这十位被试都连续25小时没合眼。而十位控制组的被试却无一受到蜂鸣声的诱使而产生梦游行为。

这项研究很可能最终推动了对真正梦游症患者的诊断测试。“那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卡特怀特说道。最近,有辩护律师已开始使用当事人在幼年时期的梦游行为或具有梦游症家族史来作为其在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然而,萨德也提醒大家,一些其他因素,例如梦游症患者本身是否具有作案动机,也应当被列入定罪量刑时考虑的范畴之内。“我们不要忘了,一些梦游症患者可能就是真正的罪犯。”他补充说。

[1] 清醒梦(Lucid Dreaming)是在意识清醒的时候所作的梦,又称作清明梦。清醒梦跟白日梦并不相同,清醒梦是做梦者于睡眠状态中保持意识清醒;白日梦则是做梦者于清醒状态中进行冥想或幻想,而不进入睡眠状态中。清醒梦一词首先由荷兰医生Frederick Van Eeden在1913年提出。在清醒梦的状态下,做梦者可以在梦中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部份的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梦境中的感觉真实得跟现实世界并无二样,但却知道自己身处梦中。——译者注。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