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拓展资源
教师讲堂
直播回放
当前位置:特色资源 >> 拓展资源

撕掉新型毒品的伪装  
  
 

云南省镇康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今年1月到5月,查获的各类毒品中,新型毒品超过80%,数量首次超过了传统毒品海洛因。

据悉,新型毒品的吸食者主要是16岁到35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因为猎奇或寻求刺激选择了新型毒品,新型毒品漂亮的伪装使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吸毒,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知道新型毒品的真实面目。

摇头丸、K粉和冰毒,是我国目前吸食最广泛的新型毒品。与传统的鸦片类毒品相比,新型毒品主要通过化学合成,这类毒品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带来强烈的刺激,1919年日本化学家首次在实验室里合成后来被称为冰毒的甲基苯丙胺。

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为规范和加强易制毒化学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为打击制造新型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针对性的法律依据。

据了解,这部即将制定推出的司法解释,将对新型毒品能否折算成海洛因,以及如何根据毒品数量及犯罪情节进行综合量刑等问题,提供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当被称为世纪之患的海洛因还没有被完全根除的时候,一场新的战争已经开始了,“新型”并不能掩盖“毒品”的真相。

实际案例

李菲(化名) 没觉得摇头丸、K粉是毒品

她叫李菲,24岁,北京某广告公司演职人员,首次吸毒年龄18岁。在被警方当场抓获时,处于迷离状态的李菲反复地说一句话:“我要去参加演出。”

李菲服用的毒品摇头丸,也叫MDMA,具有兴奋和致幻的双重作用。用药者会对时间概念和认知出现幻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奋。李菲朋友介绍说吃摇头丸可以减肥,她的第一粒摇头丸也是从朋友的手中接过来的。

李菲:她们喝完那东西,我就觉得摇(跳舞)的时间特别长,一晚上,从9时开始,到11时多12时,一直不停地摇。这东西居然能有那么大力量?我就特别好奇,然后我也开始喝。

李菲告诉记者,在她的工作圈儿里,周末聚会时吃点摇头丸和K粉,如同吸烟一样的平常。

李菲:在我周围来说吧,他们都服用这些东西,每逢到周末我们会聚到一起,然后去吸K粉吃摇头丸,喝喝酒啊,然后到早晨结束了,该工作的工作。

李菲所提到的K粉,也属于新型毒品,原本是一种兽类麻醉药,服用后会给人带来强烈的致幻作用,吸食两到三次即可上瘾,这种毒品药性发作后,会使人完全失去自制丑态百出。

然而在李菲看来,摇头丸、K粉都不是毒品。

李菲:别人说摇头丸属于一种兴奋剂,而且在医用上来说,就是麻醉剂吧,所以我没觉得是毒品,跟海洛因不一样,所以说我才去服用它。

吸完之后,我的大脑是蒙的,我把手机拿来一看,我手机怎么变得这么大,大了四五倍,然后就是雪白的一片。我还转来转去,转了很长时间,但就是回不到我那个屋子里去,我很着急。到后来觉得这东西是真的(毒品),我就开始害怕了。

 

刚子(化名) 极度危险的“溜冰”

他叫刚子,外企白领,首次吸毒年龄21岁,毒龄3年。

刚子说,“冰”就是这种感觉,“溜”完之后你去跳舞去,怎么摇头都是最好看的,在舞池里你是第一。

刚子所说的“溜冰”是吸食冰毒。新型毒品冰毒,也被称为“冰”,在各类新型毒品中,毒性最为强烈,只要吸食一次就能成瘾,刚子3年前第一次吸食冰毒,完全是因为年轻人的急强斗狠。

采访中,刚子坚持说他自己最看不起沾毒品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冰毒。直到现在,他仍然固执地认为冰毒不是毒品,只有海洛因才是。他说他知道海洛因肯定是不能碰的——“我知道家财万贯,抽几年之后也全没了,我不想毁了我一生,因为我还年轻呢!”

刚子:可以说这事比较现眼,不过说出来也没有关系,最后我回到我的房间洗澡,地毯上有白点的东西,我就觉得全是“冰”,看桌子上的筷子,看那些东西全是吸管,然后我就立马蹲在地上了,在地上吸地毯,我知道我脑袋是清醒的,不过我走这条线了,我特别想吸这个东西。

由于新型毒品的这种隐蔽性和迷惑性,使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危险性,在刚子的周围,就有一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把吸食冰毒的行为称为“溜冰”,吸毒甚至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一种时尚。在青春的悸动中,他的朋友,他的朋友的朋友,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溜冰”行列,形成了一个个圈子,彼此间互称“冰友”,他们在很多秘密聚会中通宵跳舞,甚至发生集体性行为,“群体伤害”是新型毒品比海洛因更毒的一面。

刚子:还是年轻人比较喜欢刺激,比如说我去组一个局(组织一个活动)我拿一百瓶药,或者有K粉,基本都一千多块钱(一瓶药)。

在这些所谓的“冰友”中,还有很多都是大学生,他们借助网络寻找可以教他们体验这种刺激的玩伴,很多学生没有吸毒所需的经济来源,他们只能绝对服从其他“冰友”来维持吸毒。

刚子:学生他不图你别的,跟我们一块儿“溜冰”,他能去玩就行,因为这东西吸引力很强,只要他沾上了就不行了。

专家解析

何颂跃博士:新型毒品错乱神经

新型毒品主要是会对人体的神经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树突周边的神经纤维会慢慢被新型毒品溶解破坏,之后神经纤维虽然可以再自身修复,但是再长出来的纤维已无法复原成原来那种整齐的序列,而是形成了互相交叉的连接,这时脑子里的神经就会发生错乱,形成真假难辨的幻觉。

小白鼠“吸毒”浑身颤抖

对于很多吸食新型毒品的青年来说,服毒后所产生的幻觉让他们感到惊恐和匪夷所思,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正在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

为了更为直观地观察新型毒品对生理机体的伤害,我们委托上海市毒品研究中心做了一次动物实验,给小白鼠打甲基苯丙胺,相当于一个人服2片摇头丸;剂量再大一些,相当于吃3片(摇头丸),看它们有什么反应。

20分钟后,小白鼠不同的反应就出现了:注射了摇头丸的白鼠开始不停地兜圈,步态摇晃,而加大剂量服用摇头丸的小白鼠则竖起了身上的毛,开始浑身颤抖。在音乐的刺激下,它们的兴奋状态则更明显。

为什么新型毒品会在娱乐场所里面使用最多呢?因为这个毒品吸食进去以后,有音乐这种感觉,相关的这种神经递质,5-羟色胺也大量分泌,这个5-羟色胺一分泌以后,人们的一种欲望就马上增强。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受力,领悟力忽然之间提高了,如果他不在音乐里疯狂的HI,他反而感觉到非常难受,就像开加了速的汽车,他必须要快速地开,你要让他慢慢开他就觉得难受了。

 

致幻会出现脑损伤

在这种强烈的致幻作用下,会使人体慢慢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甚至性格发生强烈的变化。服用新型毒品后,有的人的记忆力会变得越来越差,一分钟前交代的事情转身就忘了,而最糟糕的是常常会在无意中做出让自己十分尴尬的转动。

这种精神性的疾病表现出来,它可以慢慢地,在你不知不觉中就演变出来,一旦你知觉了,你已经后悔不及了。有的人,表现性格是,孩童的性格,想法幼稚,举止行为比较幼稚。有的是狂暴性的,认为妻子跟黑社会的人、跟警察联合起来要迫害他,甚至要把他杀掉。

毒品减肥无异饮鸩止渴

很多吸食摇头丸的女性把新型毒品当作减肥药品来吃,其实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一名女性在吸食冰毒一年半后,她的衰老程度已大大超过她自然衰老的速度。而吸食4年后,她的脸部轮廓已经明显地消瘦了下去,但她所失去的却更多。这种依赖毒品减肥是以严重伤害中枢神经为代价的。毒品把饱食中枢给抑制住了,然后总是让你感觉到,好像吃一点点就饱了。

新型毒品不能成瘾只是谎言

与海洛因相比,新型毒品对人体的这些危害是慢慢形成的,因此有人错误地以为吸食新型毒品不会上瘾,但是借助动物实验,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新型毒品不能成瘾只是一个谎言。

在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人员通过小白鼠自身实验来研究冰毒的精神依赖性。这是一个经典的评价药物精神依赖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通过手术把一个自动给药装置的胶管接到小白鼠的静脉上。在小鼠的笼子上,有两个透明开关,当小鼠碰到正确的开关时,后面的自动给药装置就会使小白鼠得到一针药物。如果这种药物有精神依赖作用,这种作用就会强化小白鼠的这个行为,反复连续若干天后,小白鼠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典型的精神依赖性,直至成瘾。

小白鼠逐渐接触到药物,电脑里每天都会记录它碰触开关的次数以及得到药物的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从第七天开始,小白鼠每天必须要得到这么多的药物,20克左右的药物,从第八天开始,它已产生精神的依赖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甲基苯丙胺与冰毒比吗啡能够形成的精神依赖性更强一些。

从1996年9月28日,广州市白云机场发现第一例入境旅客携带摇头丸开始,新型毒品就开始不断地由我国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蔓延,在《2005年药物滥用检测报告书》中显示,仅2005年一年,涉及滥用摇头丸冰毒的人数就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3.5倍和4.5倍,新型毒品的狰狞面目已经暴露无遗。

引文来源 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供稿http://paper.sznews.com/szwb/20060720/ca2382987.htm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