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索(1836 - 1895 ) 生于俄罗斯,出自西班牙名门萨克尔家族。获得硕士学位后曾在大学任教,后弃教从文,开始写作生涯,大多以受虐为题,最著名的为《披兽皮的维纳斯》。
马索体魄强健,曾参加意大利独立战争,因作战勇敢获勋章。但他同时为一谦谦君子,为人和善,不嗜烟酒,热爱孩子。
“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和参加工作,女人才能赢得同男人平等的地位,从而把握住自己的权利,同男人形成真正的伴侣关系。可叹现实远非如此……至于我本人,我毫不犹豫宁作女人的奴隶……本书寓意简单之至:谁愿接受鞭笞,任他自承其苦便是!在下已深知个中滋味,并因此而赢得了教训……”
马索是一位有受虐倾向的奥地利著名作家,像萨德一样 ,他的真实生活也和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的连在一起。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个个都冷若冰霜的:大理石一样的身体,石头一样的女人,冰冷的维纳斯,他们全都像月光下冰冷的雕像。马索认为,女人是被创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他总是被那些比自己强悍、年岁也大于自己的女人所吸引,他屈从于她,当他的“兽性”冲动表现出来时,她就对他施加肉体上的虐待。后来,他的虐恋幻想进入了一种更加明确而独特的模式,总是有一位身着貂皮衣(很明显,马索有对貂皮的恋物癖)的女人,手持作为性感象征的皮鞭,为其情人的“兽性”淫欲而鞭打他。
马索的作品之所以成为受虐倾向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是所有后来的虐恋文学的范本,后来的虐恋文学中的一切要素它都已具备:捆绑、鞭打、主奴合同、主奴关系及统治屈从关系等。他的虐恋小说的文学价值也是比较高的,这就使它同一般的色情文学作品区别开来,与萨德的作品一起进入了经典行列。
如前所述,与弗洛伊德不同,德鲁兹认为,受虐狂于施虐狂具有截然不同的超我-自我结构。通过将萨德小说与马索的小说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截然不同的。萨德的小说表现的是犯罪与性;而马索的小说表现的则是自我贬低和难以满足的欲望。二者对女性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萨德的女性总是被动的、受虐的,而马索的女性是施虐者。前者总是要摧毁女性或同女性性交、贬低女性;后者却总是把女性理想化,使她成为幻想中的人物,同男性奴隶之间几乎是没有性交关系的。前者所看重的是数字,主要是女性受害者的数量;后者所看重的是个人。在萨德所创造的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活动,而在马索的世界中,重要的不是行动,而是等待,等待意外的温柔与残忍,一种延迟的消费。前者绝不诉诸感情;而马索的主人公在接受鞭打时却对性与情满怀期待。与萨德文学不同,马索受虐文学是色情的但不淫秽。萨德的小说中充满淫秽描写和直接的行为,没有对身体秘密的探索,只有行动;马索的小说却是游戏性的:幻想的味道更重。在后者,施虐者和受虐着有时会交换角色;但对于前者来说,交换角色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女人是自愿受苦的,那么她马上就会被施虐者弃之门外,施虐与受虐更不可能是相互同意的。
在德鲁兹看来,萨德的施虐倾向是真正的残忍;马索的受虐倾向却是幻想中的和游戏性的暴力。他对这两位作家的分析也许是贴切的,但是,从这一分析为依据得出施虐倾向与受虐倾向完全不属于同一领域,就不正确了。在现代的虐恋活动中,施虐倾向并不是萨德笔下的真正暴行,而是同受虐倾向一样,带有幻想和游戏的性质。
(引自博客http://crystalyiyi.blog.hexun.com/6647485_d.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