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拓展资源
教师讲堂
直播回放
当前位置:特色资源 >> 拓展资源

外迁创业苦也甜—三峡移民的苦与乐  
  
 

(一)

我原住忠县东溪镇兴旺村,后迁合川市钱塘镇,属于重庆市内外迁移民。当初在老家,我和丈夫通过艰苦的创业,办了一个幼儿园,两个棉絮加工厂,一辆客运中巴车,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可是,移民搬迁开始了,我家处在“淹没区”,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我自费参加了移民考察团。到了安置地,我发现钱塘的人好、地好、环境好。我心里顿时亮堂起来,回到家乡第一个报名外迁。但是,我的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我没有妥协,坚持要搬。

看到我的态度如此坚决,丈夫终于同意和我一道外迁,同时停止了幼儿园的招生,棉絮加工厂和中巴客运车全部低价处理了,损失了10多万元。

在我离开老家的时候,由于认识不一致,父母和姊妹坚决反对搬迁,他们连送都不来送一送。今天,我在这里,想对两家的老人说一声:爸爸!妈妈!我们每时每刻都想念你们,请你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干出个好样来。

根据钱塘发展的优势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我觉得在钱塘办幼儿园可以再创辉煌,便当即向钱塘镇的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在很短的时间内,钱塘镇给我优惠征地3亩,为我免去了政府该收的一切费用,那时我的心里真是高兴极了,便把幼稚园取名“旺塘”,意思包含了对老家兴旺村的怀念,以及对新家钱塘创业致富的希望。

旺塘幼儿园的初步成功,使我更加增强了继续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003年,我决定开办小学。但当时合川教委考虑到我的文化程度有限,没有同意。我恳请教委领导说:正因为我本人所受的教育有限,我羡慕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是希望下一代比我们这一代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我的话感动了教委领导,他们终于同意我开办小学。为此,我把旺塘幼儿园改成了移民旺腾文武学校,希望在旺塘的基础上腾飞。

2004年秋季刚开学,社会就有了传言,说我们找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教书,这导致了许多家长思想动摇,有的竟退了学。学校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形,纷纷拿着自己的毕业证、学位证去给家长做工作,好让家长放心。

如今,五年过去了,旺腾文武学校已发展到在校学生700多人。最让我激动的是,2004年9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5年,我还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评为外迁移民先进个人。

http://news.sohu.com/20060415/n242816818.shtml

 

(二)

我所迁移的地方是山东寿光,是移民地区中唯一的一个北方省份。南北方的差异,那可真是很大。

2001年8月,我带着78岁的老父亲和两个还在上小学的娃娃,踏上了前往山东的移民专列。两个娃娃因为不会说山东话,没有小伙伴,变得很孤僻;我的老父亲对北方的水土,更是难以适应。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就独自坐火车回到了忠县我哥哥家。

我和爱人也一样面临很多新问题,不会用当地的农具,不会种当地的作物,不会骑自行车,也听不懂山东话。

在山东过的第一个冬天,我就跟老婆打了一架。一入冬就得烧暖气,一个冬天仅烧煤就花了3000块钱。这可是比老家多了一大笔开支呀!老婆对我说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她说着,马上收拾东西,拉着孩子就要走。我当时很生气,一巴掌把她推倒在地。我们出来了,不能给人看不起,更不能给政府添乱啊!

不是我这人觉悟有多高,我只是有个不服输的脾气。我努力学说当地话,带领全家尽早融入当地。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我都第一个去帮忙。

当地干部和乡亲们对我们也很关心,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学会了按当地的方式种地、锄草,第一年的收成我记得很清楚,种的玉米和小麦收了7000公斤。种好田地外,我还注意寻找发家致富的机会。我大胆决定:筹钱购买联合收割机!当时钱不够,村委会就作担保,给我贷了两万元,村主任怕我人生地不熟被骗,亲自陪着我到潍坊买回了一套小麦联合收割机。

第一次给人家耕地,还闹了个笑话。由于操作不熟练,开出界了,把人家的萝卜地耕坏了10多米,当时语言又不通,双方都很着急,幸亏村支书赶来了,才解释清楚。我的技术越来越好,再加上我这个人好交朋友,服务态度也好,乡亲们都专门排队去找那个戴红帽的移民耕地收割。渐渐地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小红帽”。如今我贷款还了,成本也收回来了,小车也买啦,心里的确很高兴的!

四年过去了,尽管逢年过节我还是会想念老家,想念我老家的亲人,但看见一家老小已经安安心心在新家生活了,心里也踏实了。在建设新家园的路上,我会继续努力的!

 

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