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过程:
对于这种严重压抑自己情绪的当事人,首要的一步就是让他开口说话。刚开始的时候,专家跟房主交谈,他始终紧锁眉头,一言不发。此时,专家意识到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很可能就是他已经逝去的亲人。很多人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谈论死者,其实不然。房主被压抑住的情绪恰恰就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我们必须让他发泄出来。因此,专家开始跟他谈论他的母亲:“你最后一次见到你母亲是什么时候?”、“当时她对你说了什么话呀?”“离家之前,母亲给你做的最后一顿饭都有什么呢?”……这种类似的问题问了几个,房主就忍不住了,开口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母亲,说她对自己多好,后来还主动讲起他的儿子,以前是怎样可爱调皮,一边说还一边流泪,让在场的人都心痛不已。但同时,大家看到他流下泪来,也稍稍放了一点心。
麻木的阶段已经过去了,房主的情绪也得到了一点宣泄。但是,这种悲痛的情绪一经打开,便如开了闸门的洪水,汹涌而出。房主非常愤怒地抱怨道:“这个房子本来就不安全,怎么能让那么多人在这儿躲呢?这不是等着送死吗!”时而又自责:“都怪我自己没能耐,不能让爸妈住上好房子。我早就应该把他们接出来的,那样就不会出现这种事儿了……”此时,房主又进入了一个认知偏差的阶段,他将所有的愤怒和悲伤都归因于他人或自己的错。
随着房主情绪的发泄,他的生理需求也慢慢恢复:能够喝下一点水,知道饿的感觉了,同时还开始担心医院里的父亲的伤势,并且为医药费发愁。在这个阶段,为当事人提供信息咨讯和物质帮助就成了首要任务。专家帮助房主打听到他父亲所在的医院,并且及时让房主了解父亲病情状况,同时,因为房主已经无家可归,还要承担沉重的药费,所以专家为他找到了相关机构,县委承诺替他承担一部分医药费。在专家的鼓励下,房主渐渐重拾信心。
对于灾后出现心理危机的人来说,除了专家给于干预,还需要身边亲友的关怀照顾。因为农村存在一些习俗:丧事期间不能去别人家里,亲友之间也有很多忌讳等等。所以,专家找到房主的亲戚邻居,请他们与房主多些沟通,这样将给他的心理以莫大的支持。
专家寄语:
这是一次相对比较成功的干预,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疏导、共情、提供信息支持、调整认知等干预方法,使当事人逐步恢复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当然,他仍然无法彻底摆脱痛苦的心情,因为这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由于此次灾情较重,受灾者应激反应大,所以干预工作比较困难。另外,河尾垟村比较小,基本家家都受灾,都有亲人去世,悲痛情绪互相感染,也给干预工作带来了压力。这种情况下,鼓励他们互相沟通、体贴就显得尤为重要。 干预对象中,老人和小孩是主要目标。因为60%的人会在事件过后慢慢走出心理阴影,但老人和小孩则很容易受其控制。所以需要给于更多的关注。当然,心理干预对于灾民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没有谁能在饿着肚子的时候解决心理问题。在此,我们也真心呼吁社会各界:给于受灾的同胞以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重建美好家园,重归心灵港湾。
http://bbs.zgzyz.org.cn/x-space/?46493/viewspace-34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