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 10.2 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 >> 电子讲义
第二节 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与治疗  
 

一、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

进食障碍的病因学研究主要是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来考虑,但是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巨大。

(一)社会因素

厌食症和贪食症是目前确诊的心理障碍中与文化相关性最强的。

1.美国黑人少女远比白人少女更少对自己体像更不满意、更少关注自己的体重、拥有更积极的自我形象,看自己比实际更苗条;

2.厌食症和贪食症在女性中都比在男性中更普遍。

导致这种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性社会文化赞赏的是男性孔武有力、个子高大、肌肉发达,而可人的女性则是如青春前期尚未充分发育的少女,清瘦纤细。

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进程使男孩更接近于理想体像,却使女孩更远离这一摹本。

绝大多数进食障碍都发生于青春期。无论贪食症还是厌食症都与青春期发展密切相关。

3.家长,特别是母亲对女儿体像的关注态度深刻影响着少女的体像期待。

体像与体像期待

体像:对自己体貌的意象,也即自己对自己体貌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外貌与身体形象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一种想象。

体像期待:个体以所在文化里习得的理想模版塑造的有关自己体像的憧憬与愿望。

在体像期待中,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与真实自我不断冲突、调适,促使个体的成长成熟与社会适应。

4.进食障碍往往存在因激烈的竞争、因对自尊、自己的名声高度关注而引发的高焦虑。

(二)脑内控制进食的系统

进食控制系统的多重性;

VMH腹内侧下丘脑(抑制进食)、LH外侧下丘脑(促进进食)、杏仁核、颞叶皮质损伤者可能出现的异食行为。

二、进食障碍的干预与治疗

1.药物治疗:抗抑郁剂

厌食症的药物治疗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药物是试图影响与饥饿或满足感有关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第二类药物是试图治疗与厌食症并存的其他精神障碍,从而达到治疗厌食症的目的。

2.心理治疗

(1)CBT认知行为治疗——纠正错误的体像期待、消除进食行为掩藏的焦虑。

(2)BT行为矫治——改变进食方式,终止导吐、导泻行为;

在厌食症和贪食症的心理治疗中,以行为治疗为主,其中操作性条件反射方法是最有效的。根据体重的增加给予正性强化物,包括增加躯体活动、家属探视、社交活动等。对于有暴食、呕吐或催吐及导泻的病人,可以采用反应预防,要求他们在每餐之后,呆在观察室里2-3个小时,以停止他们的这些行为。

(3)IPT人际关系治疗—— 强化支持网络;

病人的症状带入家庭关系中,与家庭建立工作联盟,呈现家庭不稳定、僵化或混乱的模式,治疗师的目标是致力于使失功能的家庭产生改变,在家庭互动改变的脉络下,病人的行为改变和症状消除也会随之产生。

3.预防进食障碍:很早就担忧体重超重可以是其后症状最有说服力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