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第一次数学危机,人们对直觉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为使数学建立在可靠的逻辑基础上,建立了数学的公理化方法。自然数是人们最早认识的最基本的数,是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依赖于直觉抽象出来的数,人们认识了自然数与实物的“多少”的关系、认识了自然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了自然数的某些运算,然而这一切有没有漏洞,是不是合理,有没有矛盾,这些问题在19世纪提上了数学家的议事日程。
德国数学家康托(Georg Cantor,1845-1918年)和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Peano,Giuseppe 1858-1932年)独立地为自然数建立了两种等价的理论--自然数的基数理论和序数理论。这两种理论都用公理化方法定义了自然数的概念,并从自然数概念出发严格论述了自然数的大小关系、运算关系和运算性质等。


康托 皮亚诺
其中基数理论的背景是把自然数与集合的基数建立对应关系,而集合的基数就是该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在集合论的逻辑基础上,康托建立了自然数的基数理论。
自然数序数理论的背景是把自然数看作一列有序的元素,这个元素列有无穷个元素,其中有一个是“第一个”,其他的每一个都有唯一确定的前邻元素和后邻元素。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然数公理凸现的是自然数的“有序”特点,因此被称为自然数的序数理论。
在本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自然数的序数理论,经历公理法是如何定义自然数概念,怎样规定自然数的大小,怎样规定自然数的运算,怎样证明自然数的运算性质,体会公理化方法的特征。
定义1 (皮亚诺公理)集合N的元素叫做自然数,如果集合N的元素之间有一个基本关系“后继”(用“
”表示),并满足下列公理:
I
;
II对任何
,有唯一的
;
III对任何
,
不是1;
IV对任何
,若
与
相同,则
与
相同,记为
;
V(归纳公理) 若
,且
1)
;
2)对任意
,有
。
则
。
(说明在这个定义中,“0”不属于自然数,如果按现在的规定,上述定义中的“1”改为“0”就可以了,没有其他本质的差别。在本小节(1.2.2)的叙述中,我们仍然以皮亚诺公理原来的表述为准)
现在我们验证一下,我们早已非常熟悉的自然数是否满足定义l。
由I,集合N中有自然数l;
由III,1是最前面的自然数;
由II,1有唯一的后继
,记为2,2有唯一的后继
,记为3,……
由IV,不同自然数的后继也不同,于是就有了无穷多个不同的自然数:
1,2,3,4,……。
由V,对于自然数N的任意子集M,只要满足“包含1”和“包含各元素的后继”两条,就可知M=N。
(第IV条公理就是数学归纳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