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堂
01 绪论
02 政府的角色
03 政府组织
04 公务员制度
05 行政领导
06 行政决策
07 行政执行
08 依法行政
09 行政监督
10 政务公开
11 行政问责制
12 行政效率
学习内容 >> 第十章 >> 10.2 政务公开的发展阶段、意义、趋势

一、政务公开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务公开经历了从村到镇,县省和中央政府部门的三个发展阶段。

1.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村务公开,催生基层民主的阶段

1991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在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建立村务公开制度,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村务公开的五项内容,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农村基层组织推行村务公开。村务公开是我国政务公开的最初起源,其成功实践为我国政府后续的政务公开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2.乡镇政府推行政务公开和部分地方政府对政务公开的探索阶段

该阶段的地方政务公开主要是以办事公开为主,主要是办事程序,规则和依据的公开,目的是为企业和公民办事提供便利,提高对政府办事的满意度,使得政务公开能再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获得社会支持和动力。

3.《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的新阶段

2007年4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92号令,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列》。该条例从公开的范围,公开的方式和程序,公开的监督和保障等各方面对政府的信息公开都作出相应规范,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准绳和依据。此阶段具有如下特点:1政务公开的责任主体实体化,全面化。2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具体化,并扩展了相关内容。3政务公开的方式和程序逐步制度化,规范化。4政务公开中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不断加强。这标志我国的政务公开已经走上了实体化,全面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截至2009年,我国有31个省区市建立了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政务公开进行了立法,国务院55个部门和单位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36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政务公开制度,74个国务院部门和单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二、政务公开的意义

转型期政府的基本目标取向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即建设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和效能的新型政府。政务公开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概况来说,政务公开具有六方面的意义:

1.政务公开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促进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2.政务公开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3.政务公开满足了发展人民民主的要求,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政务公开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5.政务公开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和保障,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转变。

6.政务公开有利于防治腐败,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建设。

三、政务公开的发展趋势

政务公开在中国可谓方兴未艾,特别是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快,政务公开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构建透明,服务型政府的目标仍存在一些差距,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政务公开未来的发展方向。

1.政务公开制度化和规范化

目前我国在政务公开方面只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需制定和颁布政务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以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使得我国政务公开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扩大政务公开的主体范围

目前,我国政务公开的主体范围主要集中在各级行政机关中,而实际上政务公开的主体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行政机关,还应包括行政机关之外的其他政务主体,如国家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的行驶公共权力的组织,因此,在未来政务公开活动推行过程中,应逐步扩大政务公开的主体范围,同时,也要明确规定不予公开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如国防,外交事务,个人隐私,商业机密和第三人的资料等

3.政务公开的程序逐步完善

政务公开活动应明确公开程序,在公开方式方面遵循“依法公开,真实公开,彻底公开,便于监督”等原则,进一步完善“预公开制度”。政府机关办理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时,应在正式决定之前将方案公布,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才做出最终决策。同时,我国还应逐步建立并完善政务公开的配套程序制度,如“一站式服务体制”“一个窗口对外”“相对集中办公”等制度。

4.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逐步健全

对政府机关违反有关政务公开法律的行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信息的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和行政首长的法律责任,并允许相对人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等方式取得救。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实现定时,定期地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