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堂
01 绪论
02 政府的角色
03 政府组织
04 公务员制度
05 行政领导
06 行政决策
07 行政执行
08 依法行政
09 行政监督
10 政务公开
11 行政问责制
12 行政效率
学习内容 >> 第十二章 >> 12.2 行政效率的测定及提高效率的途径

一、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动的最高目标,或者说是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行政效率也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最重要范畴之一。没有对行政效率的关注,行政管理就不可能从政治学中独立出来而形成一门单独的学科。

首先,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活动优劣的综合性指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中各种因素和手段的综合反映,是检查行政管理活动是否科学的最客观的标准。

通过行政效率,可以检验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即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是否人员适量、素质较高、分工合理、关系协调;还可以检验行政体制,即行政组织的设置、结构、权责划分和运行等是否科学、完善;还可以检验行政管理活动的程序,即决策、咨询、执行、信息处理、监督等各个环节是否健全,功能是否正常实现;也可以检验行政管理的方法是否得当和适用。

其次,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行政效率问题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

在管理活动的总体系中,行政管理又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行政管理是运用政权的强大力量,按照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对整个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它无论从范围还是重要性上远远超出一个企业或部门的管理,而带有总体性和全局性,它可以说是其它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行政效率也是效率总体系中最具关键性的部分。

行政效率体现在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是行政管理体系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对全部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要求。所有行政组织,不论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监督系统,所有行政人员,不论职位高低、职权大小,所有行政管理门类,不论财务行政、人事行政、机关事务管理行政;全部行政运行过程,不论决策、执行、咨询、监督各行政活动环节等等,都要讲求效率。提高行政效率是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体要求,要在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中都有所体现。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今时代,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各个企业、行业、地区以至国家之间的竞争,既是科学上、技术上的竞争,更是管理上的竞争,而管理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又是效率的竞争。

最后,行政效率是行政改革的目的。各项行政改革,最终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否则就没有意义。

行政改革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在此目的下,机构的增减,权责的统分,人员的搭配,都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进行。

行政效率构成对行政管理活动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就目前来讲,它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准绳。任何行政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否则,就没有意义。衡量一个单位改革的成果,关键不在于砍了多少部门、挽了多少次班子,谁上去谁下来,而仅仅在于,它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改革的唯—标准。

二、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1.正确认识我国行政效率的现状

从国际范围以及目前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看,我国的行政效率是极其低下的。正确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效率的现状,是我们改进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简单说来,造成我国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僵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过分强调“统”字,由国家包揽一切,致使经济建设、国家发展往往纳入政治轨道,不能对现实生活需要作出迅速、有效的反应。

第二,行政组织内部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不成系统,比例失调,相互协调差。行政组织本来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分决策、执行、信息、监督四个部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我国长期以来机构设置比例失调,只重视前两部分,忽视后两部分,影响了整个系统的科学运行。

第三,理论指导十分薄弱。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以为只要基于崇高的理想和热情就能解决问题,因而一直没有将行政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在实际工作中,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经验而很少讲科学性和集体的智慧。如果说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理论指导作用还不大重要的话,那么今天,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效率。

第四,行政管理工作没有纳入法制轨道。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规来保证。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着系统的行政法规,机构的设置、职权、人员编制、工作程序等都有明文规定。我国长期用人治代替法制,因而积弊甚多。

第五,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群体素质差,无法适应现实需要。一般说来,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工作的安排随机性大,不是有了某种专门的知识才去干某种工作,而是首先干这方面的工作,然后再去积累知识,这就往往造成经验化的工作方法。

其它诸如对行政管理人员缺乏考核和监督、行政机构的地位和作用、管理手段落后等弊端,也是影响行政效率的重要因素。

我国行政效率低下已是很严重的问题。例如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文山会海、政出多门等弊端相当普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当然,近些年来,我们从上到下在这方面也是做了一些工作的,但机构越精简越多,人员素质没有提高,拖拉、扯皮作风依旧。问题很明显,要解决行政效率问题,必须找出一套综合的治理办法。

二、如何提高行政效率(续1)

2.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

要提高行政效率,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由于行政管理是由国家代表人民对公共事务进行的管理,因而涉及到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工作者必须将提高行政效率上升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来认识,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具体来说,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就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节省时间。在社会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时间显示出了它越来越大的重要性。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是金钱”这些格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谁不节省时间,谁就不会有速度。因此,作为行政管理工作者,处理问题必须争分夺秒,将问题久拖不决,就会贻误大事。

第二,节省费用。有时需要算政治帐而不算或少算“经济帐”,但是不能以此加借口,到处大手大脚,慷公家之慨。凡是可以用较少费用办成的事情,开销多了,就是效率不高的一种表现。

第三,节省人力。少数人即可干好的事情由好多人去做,抱定“人多好办事”的旧思想,也是不注意效率的一种表现。人力或人才的浪费要比金钱上的浪费严重得多。由于它是无形的,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作为行政管理工作者,应该看到人才的浪费同样是物质的浪费,不能将它作为一般的事情对待。

第四,简化程序。手续繁琐、环节太多也会导致效率低下,在法定程序改变以前,人们往往会习以为常。公文的多次批转、公章的数次加盖,致使事情变很久拖不决,因为只要有一道关过不了,整个工作就无法顺利展开。

第五,注意质量。在条件全部同等的情况下,结果却很不相同,这也是效率问题。在生产领域,由于有硬性标准,效率容易判别。但行政工作的判别却很复杂,它涉及到一系列可变因素,因此需要人们尤为重视目标、责任问题。简单图快、办事马马虎虚、敷衍塞责,甚至弄虚作假,都与效率的要义相去甚远。

效率观念也是有前提基础的。我们不能把效率当成单纯的技术问题来处理,其中有不可忽视的精神因素。(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这一条,效率观念是艰以牢固地树立起来的。这就是说,要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有认识,有强烈的为事业做贡献的要求,希望早有成就,有大成就,提高效率之心便油然而生了。(2)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感到在完成事业中自己有不可旁贷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效率观念就会树立得更牢固些,更能够坚持不懈。如果认为个人的作用发挥得多一点、少一点无关宏旨,也可能自暴自弃。(3)要有深刻的自觉性。即自觉地提高工作效率。本来,有了事业心、责任感就必然产生自觉性。这里说的,是在上述基础上养成了注重效率的习惯,并不断地精益求情。也就是说,能随时随地充分发扬当家作主的精神。(4)要有相应的能力。眼高手低、力不从心的情况是有的,效率观念离开了实际工作能力就很难兑现。当然,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有利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但毕竟要有能胜任所担负工作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行政效率(续2)

2.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续)

对于效率观念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做。

(1)列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评价一个干部,光空空洞洞地说“积极负责”是不足以取信于人的,重要的是行动和事实。对于做无名英雄式的工作的人,更要把他们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予以恰如其分的估计。是勤、是惰、是功、是过,不能含糊。

(2)重视全面的反馈活动。这是科学的考核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对于效率问题尤其重要。考核效率的依据最忌片面性、表面性。有的人“擅长”阳一套、阴一套,也有的人埋头苦干,默默无闻,所以用得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老话。全面的反馈活动进行得好,就较能准确地、如实地反映事情的真相。真的不被掩盖,假的无所遁形。是非既然分明,奖惩也就可以公平。这对于保持和促进高效率无疑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分析效率高低的原因。反馈活动不限于个人表现,还必须包括可供分析效率高低原因的有关情况。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个人的,而且有属于领导的、体制的、程序的,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等等。有时是环境使然。就是个人方面的原因,也要过细分析。是—贯的,还是偶然的;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确有困难;是尚有潜力,还是已全力以赴;等等。

(4)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反馈、考核、分析,都是为了加强效率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分析原因之后,紧接着的,就是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求对好的加以肯定、推广、发扬,差的迅速得到补救、改进。应该相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广大干部中,向上之心,人皆有之,但要善于引导。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是对我们的共同事业非常不利的。

总之,检验效率观念的唯一方法是实际行动。行政管理工作所真正需要的是有理论素养的、脚踏实地的、讲求实效的实干家,而不是以夸夸其谈为能事的空谈家。然而,究竟有无效率观念及其强弱程度如何,最后还是要看实际行动,“听其言,观其行”。

二、如何提高行政效率(续3)

3.行政效率的层次和影响

首先,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要弄清行政效率的层次性。效率的层次与行政管理的层次是一致的。

1.决策层次。上层领导机关为了完成总目标,需要进行规划、决策、安排、协调、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全社会的组织效率。

2.管理层次。中层领导机关遵照上级指示精神,进行最有效的分工合作和监督,全盘解决组织与管理问题,追求地方政府的组织效率。

3.执行层次。基层领导机关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贯彻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追求基层单位的机械效率。

上述三个层次的效率,尽管内容不同,层次各异,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制约,不能单独存在。只有三个层次的效率都达到了标准,才能说整个系统的效率达到了标准。

其次,考虑行政效率的提高,就要考察影响行政效率的一般因素。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但一般说来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在因素的影响对各个层次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基本上是一致的,外因属自然环境的如地域、气候、温度、湿度、工作条件等等;社会方面的有战争、习俗和文化等等。

影响行政效率的更主要的是行政管理本身内在的因素。就行政效率的三个层次来说,各有其影响因素。(1)组织效率,包括领导人员的才能、领导方式、组织结构、集体观念、干部的精神面貌和智力水平,指挥系统以及中、下层干部的素质。(2)管理效率。包括权责划分、管理幅度、工作方法、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度、上下关系、协调沟通等。(3)机械效率。包括干部的技艺、知识更新、士气、能力、劳逸结合、机构精简、非正式组织、群众心理以及工作环境和条件等。

美国学者卡士特和罗森威合著的《组织与管理》一书,以机关“生产力”(效率)的高低来衡量行政效率,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种因素作了详尽的分析,认为提高行政效率的综合因素有:

1.机关生产力(效率)以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技术发展原始资料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前者以个人的能力和激励因素为转移;后者则以科学技术的运用、物质或原始资料的输入为转移。

2.个人能力是指知识和技能而言,包括个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加上他的兴趣和个性等,这些都是决定个人能力高下的因素。

3.激励的运用是一项最复杂的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注意自然条件;如机关设备、灯光、温度、湿度、通风、休息间隔、声音和安全性等;②个人需要的满足,包括生理的、社会的、自然的各种需要的满足;③注意社会条件:包括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领导、社团、工会等问题。

总起来说,提高行政效率需从多方面将影响效率的因素加以改进,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只有发挥每个工作人员的长处,在完成共同目标过程中,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和责任制,就会达到组织的理想目标。

二、如何提高行政效率(续4)

4.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第一,改革行政体制,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是执行国家行政权力的主体,其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职能配置是否科学,职责分工是否明确,能否随社会发展而变革,直接关系到行政效率的高低。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改革自己的组织机构,减少专业主管部门。加强职能部门,减少权力机构,加强智力机构。我国近年的机构改革也取得不少成绩,行政机构有减少和合理的趋势。但是,政府部门职责交叉重复,机构关系不顺,仍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大弊端。由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一些部门站在本单位主义的立场上,既不主动理事,又想揽权显示自己的存在,争功诿过,拖拉扯皮,严重影响行政效率。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在行政体制改革上下功夫,最根本的就是简政放权。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听取各方面有益建议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调整那些因人设事的机构,裁减冗员,科学地确定各级部门的编制标准和职责界限,确定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各尽其职,分工协作。只有如此,才能从行政组织上保证提高效率。

优化的行政组织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做到行政组织的合理化,其一,须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对原有的机构要精简,减少部门,多余的取消,重量的合并;减少层次,减少人员,副职和虚职尽可能减少,克服职责不清、分工过细、人浮于事和权力过分集中等现象。其二,机构设置比例要适当。健全决策、执行、信息、监督四大类机构,改变目前机构设置上执行过于庞大,反馈不全不畅,监督软弱无力的状况。

第二,健全行政管理法规的各种制度。

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各种制度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法律保证。目前国家行政机关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干部能上不能下,以权谋私,干好干坏一个样以及渎职得不到惩罚等现象,都与行政管理法规不健全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和责任,上下左右的关系,行政人员选拔、任用、考核、调动、培训、奖惩,实行有效的行政监督,这些都要用法律加以保障和实施。另外,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日常工作制度,包括催办通报制度、正规的公文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办公会制度等,这也是提高行政效率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行政管理法规和各种制度的建设。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三、行政效率的测定

1.测定效率的意义与困难

所谓行政效率测定,就是对行政工作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测量和评定。

行政效率是行政活动的基本目的,也是衡量行政效果优劣的综合尺度。所以,正确地测定行政效率,是检验行政效率高低的基本手段,也是促进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增进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

尽管测定效率、评定效果是如此重要,但要对行政效率进行科学测定,至今仍是一个困难的课题。这是由于行政工作及其效果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所决定的。这种困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无形的行政效果难测。例如,文化局举办一场大型音乐会,其卖座率等有形效果容易精确测量,而其演唱教育效果只能通过场上观众的情绪和场后效果反映出来,应用“反映强烈”、“效果良好”或台风差劲”等模糊概念加以直观判断,难以精确测定。

其次,间接的行政效果难测。例如,市政府对宣传、文教、体育、卫生等事业的投资,在人才培养、市民身心健康得到改善等行政效果,往往是在间接折射之中反映出来的,很难具体测定。

再次,综合的行政效果难测。例如:城市发展现划及其实施建设,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其各种组合要素,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往往彼此消长或是互相干扰或是互相促进或是消长参半。因而对规划本身的行政价值与效果只能作综合分析,例证说明,进行判断鉴定,而难以作完全的定量化描述和测定。

最后,迟效性的行政效果难测。例如,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日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所以教育培训具有迟效性。我们难以直接测量出教育行政的效果。

行政效率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效率测定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不能由此断定说行政效率是无法测量和评定的。

三、行政效率的测定(续1)

2.效率的可测性及其标准

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质和量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都有自己的质量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不仅表现在质的差别上,而且也表现在规模、速度、程度和水平等量的区别上。只要事物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异性,就有可能被人们加以测量。当然,这是一种纯理论的科学假说而事实上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测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我们测量行政效率所须具备的条件有三条:第一,行政现象和行为是客观存在的;第二,行政现象和行为是可以区分的;第三,行政现象和行为具有量度标准。

这三项条件是完整的主客观统一体;其中,第一条讲的是测量行政效率的客观基础,因为不存在的事物与现象是无法测量的。第二条讲的是测量行政效率的对象、内容,因为测定就是为了区分事物与现象质量效果的程度.第三条讲的是测量行政效率的工具、手段,因为没有科学的量度标准就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测量。这三条中,第三条是最为关键、最为因难的条件,建立量度标准实质上是为测定行政效率树立规范准则。标准科学、合理,测定就容易正确,量度标准不科学、不合理,测定就容易出现误差。

行政效率是多因素综合指标,测量行政效率是一项复杂的行政活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其行政行为有各种不同特质的效率表现,因而需要建立衡量行政管理效率的各种不同的标准。

第一,衡量行政管理效率的标准。

根据行政管理的实践,应当建立以下各种衡量行政管理的效率准则,(1)凡能够成功地达到行政目标,全面实现行政计划任务的就是效率;(2)凡在既定形势下,能就许多可行的办法、途径或方案中做出最合适的抉择的便是效率;(3)凡发现问题能及时地解决与有成效地排除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就是效率; (4)凡能以最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创造最佳效果的就是效率。

第二,编制行政效率量度标准的原则。

为了科学地测定行政效率、编制量度标准需遵守以下六条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效率标准具有定向指引作用。制订的标准要体现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体现行政机关的基本任务和特点。这样,效率标准才能起到正确导向的作用。

(2)规范性原则。效率标准具有规范作用,具有规范性的效率标准才富有教育性、激励性,才能激发上进,才能保证效率测定具有客观公正性。

(3)系统性原则。效率标准是一个系统。它可以分解为若干组合因素,形成单项标准,使它们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构成效率标准系统(或称体系)。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进行测量和评定。

(4)相对量化原则。效率标准应从性质和程度两个方面区分出效率的高低。传统的评语式定性描述,标准过于含混笼统,难以准确测定:而完全应用数学模型,采取绝对量化、精确量化的办法,难以普遍应用。所以,效率标准应取相对量化原则,把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精确量化与模糊量化结合起来。

(5)可行性原则。效率标准具有目标激励作用。制订效率标准,若过于理想化、过于繁琐,便难于行得通。每一条标准都应从实际出发,经过长期摸索后再加以确定。这样才有可行性,才能起到目标激励作用。

(6)可比性原则。效率标准是测定效率的依据。行政效率本质上存在于比较之中,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时期、不同方案、不问人员或者计划与实际的比较中,方能说明效率的高低。为了效率比较,无论是计算测定的口径,还是方法,效率标准要从全局观点上建立起一致性的基础。有了一致性,方有可比条件,方能比较优劣和高低,并择优以汰劣。

三、行政效率的测定(续2)

3.效率测定的内容与方法

(1)行政效率测定的内容

测定行政效率的基本内容,从实质上看,测定行政效率主要测定它的社会效益方面。其内容主要包含:用人效益、经济效益、时间效益、办事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等五个基本方面。

第一,用人效益

用人效益指的是使用行政人员的数量、质量及其效用发挥的程度。其实质是人定其岗、人尽共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人员潜能的问题。测定用人效益着重看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现有人数与人员需要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人员在用人数与人员需要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三是人员有效人数与人员需要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效人数指己发挥作用和潜力的人数,比率越高,效益越好。三种比率的综合,反映整个系统的用人效益的高低、好坏。

第二,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指的是行政管理在经济方面收到的效益。其实质是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时尽其效,充分发挥资源的经济价值的问题。测定行政管理的经济效益,着重分析三个方面:一是分析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分析所费中有用耗费与无用耗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三是分析所得中有用效果与无用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三种比例关系分析的系统综合反映行政效率的经济价值的高低、好坏。

第三,时间效益

时间效益指的是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所谓时间有效利用率就是法定工作时间与实际工作时间有效利用的比率。比率的高低反映时间效益的高低。它包括行政领导者的时间有效利用率,行政工作人员的时间有效利用率,行政机关的时间有效利用率等三项内容。测定时间效益着重分析时间利用率与时间有效性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可能存在四种基本情形:

时间利用率高时间有效性好时间效益好;

时间利用率低时间有效性好时间效益次差;

时间利用率高时间有效性差时间效益差;

时间利用率低时间有效性差时间效益差。

对这四种情形应视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三、行政效率的测定(续3)

3.效率测定的内容与方法(续1)

(1)行政效率测定的内容(续)

第四,办事效益

办事效益指的是行政机关处理公务的实际成效。由于行政事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因而行政机关办事效益不易准确测定。如:有些公务的效益短期内不易显现出来;有些公务往往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一时难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公务产生的是无形的或间接的效果不易准确测量,等等。但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定办事效益:一是已办事项的件数与应办事项总数之间的比率;二是已办事项中正确处理问题的件数与处理不当件数的比率;三是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的件数与一般问题件数的比率;四是未处理事项中由于客观因素不允许而未办的件数与总数的比率和由于办事不力而未办的件数与总数的比率。前三项比率越高,办事效益越高;第四项要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

第五,整体综合效益

整体综合效益指的是行政管理产生的社会效果所获得的社会承认和社会满足的程度。行政机关的层级不同、部门不同,综合效益的具体内容、范围及其复杂性程度也不同。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比低层次的内容范围广,复杂性程度高,综合管理部门比专业部门来得复杂。测定整体综合效益要把各方面成果内容置于一个系统之中,并考虑各方面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彼此影响。这种测定往往涉及到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因此难度较大。但无论怎么复杂、整体综合效益的测定,最主要的是分析成果与耗费以及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社会满足的程度。测定的比率越高,综合效益也就越高;比率越低,综合效益也就越低。

(2)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

测定行政效率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当的方法。常用的行政效率的测定方法有:

1)直观判断法

直观判断法是一种凭借现实材料判断行政效率高低的方法。它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报表资料等,对行政管理所耗用的人力、时间和资财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折,作出效率判断。比如,从工作人员编制统计看,人事结构是否合理;从经费统计看,费用是否节约;从公文处理统计看,办事效率,等等。这种效率测定法的好处是能从现成的统计数据资料中找到评价的根据,方法简便易行。但它的缺点是易受评定者各个人的主观认识经验的影响而产生判断误差。

2)标准比较法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和尺度。测定行政效率要以确定的行政目标或指标为尺度,与特定的行政效果作比较,鉴别行政效率的高低。在测定比较中达到标准的程度越高,行政效率也就赵高;反之,行政效率也就越低。

应用标准比较法时,先要制订合乎测定目的需要的标准,然后对照标准对反映行政效率的各相关因素分别进行测量和评定,再将各相关因素测定所得分数综合计算成总成绩。这总成绩便是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指数。

三、行政效率的测定(续4)

3.效率测定的内容与方法(续2)

(3)行政费用法

行政费用法是以行政经费开支与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收到实际效益作为依据来测定行政效率。可按照单位、个人或件数来测定。

——按单位费用测定 即将行政费用分解为—定的单位,并以此单位的费用作为基准,比较测定工作效率的高低。

——按人均负担测定 即以本地区行政费用人均负担数为基准,比较各部门人均负担费用的高低来测定行政效率的高低。

——按件数费用测定 即按同工种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与其工资额对照测算每件工作的平均所耗费用,并以此为基准测定人员工作效率的高低。

(4)时效监测法

行政管理是在时间流程中进行的。减少或缩短时间的消耗就客观上创造了行政效率,时间效率的高低反映了行政效率的高低。对时间效率的测定可用下式表示:

   ∑t(定)

P=K·————×100%

   ∑t(实)

式中,P表示时间效率;

∑t (定)表示完成某项工作所规定的时间之和;

∑t(实)表示完成某项工作实际消耗的时间之和;

K为影响系数[要尽量使K值在0.9一1.0之间]。

由此式可以看出,当K为1.0∑t(定)与∑t(实)是等数值时,P为100%表明按时完成了任务,当实际耗用时间∑t(实)缩短一半时,P为200%,表示时效提高了一倍,当耗用时间∑t(实)大于所规定的时间∑t(定)时,P<100%表示时效降低;当∑t(实)∞时,P0,表示消耗时问很多很多,时效就很小很小。

由上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时效越高行政效率就越高;反之,时效越低行政效率也就越低。

(5)练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对行政效率各组合因素(如人员、经费、材物、时间、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方法手段等)进行综合测定的方法。行政效率是效果与消耗之比。这里所指的行政效果是包括有形和无形的综合效果;消耗是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综合消耗,包括活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进行综合分析的第一步是对行政效率各组合要素进行测定评分,第二步进行加权综合评判,所得总分便是行政效率高低的尺度。对行政效率的综合分析可用下式表示:

     n

     E=∑ XiAi

      I=1

式中:E为行政效率有救总评分;

   n为行政效率要素的总项数;

   Xi为各组合要素的权值系数;

   Ai各要素的单项评分。

由于行政效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行政部门有无形的消耗,无形的效果,间接的消耗和间接的效果,很难完全做到精确测定,误差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应当尽可能地缩小测定的误差值,使其控制在可以接受的幅度之内。